任观松在象棋界的地位
上海市象棋队、上海市围棋队、上海市国际象棋队,初建于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前夕的1958年底。以三棋运动队为基础,上海棋社于1960年正式建立。上海棋社代表上海市体育运动委员会主管三个职业运动队,和中国最早的围棋杂志——《围棋》月刊。上海市的三项棋类运动,就此获得了飞速发展。
1956年,在第一次全国象棋比赛中,代表上海出战的何顺安只是获得了第6名。1957年,在全国三项棋类锦标赛,上海的刘棣怀和尤国钟分别获得围棋冠军和国际象棋亚军,徐天利获得中国象棋第6名。在以后的两届全国棋赛上,除了刘棣怀蝉联围棋冠军外,国际象棋和象棋冠军都花落广东。杨官璘因为三度获得全国象棋冠军,威震棋坛!广东队是如日中天。
1960年,陈毅同志代表党中央、毛主席发出号召,提倡下棋。当年,陈毅同志在上海大厦接见了刘棣怀、顾水如、陈祖德和吴淞笙等围棋运动员,勉励他们为发展围棋事业做出贡献,为上海争光。1960年前,上海参加全国比赛的选手,大多是年过半百甚至是年近古稀的老将,如围棋的刘棣怀、王幼宸、魏海鸿;中国象棋的何顺安、朱剑秋。从1960年起,上海队注入了新鲜血液,一批新手接班上岗:中国象棋有胡荣华,国际象棋有徐天利、许宏顺、戚惊萱,围棋有陈祖德、吴淞笙、华以刚等棋坛新秀。崭露头角的棋坛新人们进入了专业队后,开始茁壮成长。
14岁入选上海象棋集训队
胡荣华在1957年已崭露头角,获上海小学生象棋冠军。1959年,还在五爱中学念初中的胡荣华获得了卢湾区成年象棋比赛的冠军。看到胡荣华有象棋的特长,五爱中学把胡荣华送到上海市体育宫象棋培训班去学棋。那天,戴着一顶耷拉着护耳棉帽子的胡荣华,走进上海市体育宫后,有点云里雾里。当他拜见名噪棋坛的一代国手何顺安、朱剑秋、徐天利时,他竟激动得无言以对!他曾经跟随在徐大庆老师的身后,拜见过他们。在他的眼里,这几位身怀绝技的高手,就像法藏寺里脚踩祥云的菩萨。
不久,上海组织象棋集训队。集训队要求有四名队员,而当时只有何顺安、陈奇、徐天利三人。这样,在上海市少年宫当教练的徐天利,力荐胡荣华进入上海象棋集训队。戴着红领巾的胡荣华进入上海象棋集训队时,只有14岁,是一个正在念初一的卢湾区五爱中学的中学生。
去上海象棋集训队报到的那一天,胡荣华走到大门时,传达室的师傅看到戴着红领巾的胡荣华,问他找谁?胡荣华对师傅说我是来棋队报到上班的。老师傅不相信。
上海棋社在徐汇区的衡山路和吴兴路的路口,门牌号码是吴兴路87号。
一开始,上海棋社并没有正式的办公场所,是临时借在上海市体委的楼上办公。体委办公楼在国际饭店隔壁,南京西路150号的四楼。四楼的半个楼面让三棋运动队住,五层楼的一半是办公室。
上海市领导和体委对棋社都很重视,为上海棋社的办公场所之事,常务副市长宋季文还特地去找柯庆施和陈毅汇报。知道是成立棋社,柯庆施和陈毅都很支持。宋季文说一定要为上海棋社找一个好地方。后来,上海体育局的领导张振亚,带着上海市象棋队的领队俞玉昌,在全上海找场所。一行人在上海市区东转西转,后来看中了吴兴路87号的花园洋房。1961年,上海棋社搬到了吴兴路87号。这一幢花园洋房有700平方米,楼里有两个冰箱,有一个停车库。花园也有700平方米。一个月的房租要700多元,加水电费在一起一年1万多元。那个时候的700元,可是一个很大的数目。
零的突破
在上海市象棋集训队,何顺安、朱剑秋、徐天利、陈奇和胡荣华五人,构成了老中青的五人组合。是队友也是对手。一开始,胡荣华的棋风就很有冲劲,也不落俗套。起初,何顺安、朱剑秋、徐天利可以让胡荣华二先,陈奇也可以让胡荣华一先。集训队队员在训练时,都是分先。何顺安、朱剑秋、徐天利等诸位前辈,都是中国象棋界顶天立地的大师,和大师进行分先对弈,让胡荣华得益匪浅。进入集训队后,胡荣华和前辈棋手天天下棋。在三个月中,胡荣华输了100局,是下一盘输一盘。墙上的成绩表上,显示的是一百个零。这一百个零,让胡荣华非常伤心!胡荣华感到前辈们的棋艺是深不可及。胡荣华从此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棋艺是输出来的,不是赢出来的。
一次,胡荣华又与何顺安对弈。行棋中,胡荣华走了一步随手棋。发现是一步劣着后,胡荣华把棋子又拿了起来。
就在那一瞬间,何顺安的脸马上绷紧。他指了指棋盘,严肃地对胡荣华说:“把棋子放回来。”
胡荣华把棋子放回原处。
何顺安诚恳地说:“小胡啊,落子无悔!输一盘棋没有关系,落子后,再拿起来重走,是绝对不可以的。”
何老师的一席话,让胡荣华又明白了一个道理:优秀,就是一种习惯。
自那以后,胡荣华与人对弈,每走一步棋,都是在深思熟虑之后。
老棋手们还对胡荣华提出了一个要求:每次对弈完,要当众复盘。
胡荣华严格按照老师们的要求去下棋,他采取强记硬背的办法,连走路和吃饭时,也在大脑里分析研究棋艺。输了棋后,他会把对局在大脑里一遍又一遍地复盘。有时,躺在床上的胡荣华,会频频闪动着他的大眼睛,一直闪到东方发白。长时间“默棋”的结果,让胡荣华在“无心插柳”中练成了惊人的记忆力。
几位老师过去在淮海公园都辅导过胡荣华,本来就熟悉。现在,成了朝夕相处的队友后,自然是十分关心胡荣华。老师们不但天天和胡荣华下棋,下完棋后,还帮助胡荣华分析其中的成败得失。胡荣华输了以后,他们总是鼓励胡荣华“再想想”。
面对墙上的那一百个零,胡荣华陷入深思:输到这个地步,问题出在哪里?
胡荣华暗暗发誓,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赶上并超过各位老师。于是,《橘中秘》《梅花谱》和《韬略元机》等象棋古谱,就成了他如饥似渴的研究对象。白天训练比赛,晚上复盘研究。即便是星期天,他也独自一人在队里神游楚汉。为了不让爸爸妈妈挂念,有时,他会回家小憩。但稍待片刻后,便打道回队。
研究棋谱后的胡荣华,大受启发。他学会了许多多变的棋路,如“乌龙摆尾”“四卒攻心”“七擒七纵”等。同时,胡荣华还研究出了七八种变化。从此,胡荣华每走一步不再是只顾一路不管其余,而是考虑再三,多路权衡。老师们为了让胡荣华更快地成长,只要有全国一流高手来上海,总要请他们和胡荣华下指导棋。为此,何顺安老师感叹:胡荣华几个月里遇到的名将,比我们几年中遇到的还要多。
面对棋盘上扑朔迷离的局面,胡荣华越来越神闲气定。有时,他甚至在一个小时里不挪一子。
老师们思考时是一支一支地吞云吐雾。胡荣华思考时是靠那一大搪瓷杯的开水。一杯完了,再来一杯。胡荣华的智慧,就沉浸在搪瓷杯里。他的计谋,在水中融化后,泻到了棋盘上。
连续输了几个月后,终于有一天,胡荣华抵挡住了老师的进攻,第一次与何顺安下了一盘和棋。
“和了!和了!”胡荣华欣喜地拍着巴掌。
何顺安老师惊喜:“小鬼,不简单呀。”
这是胡荣华在上海象棋集训队的“零的突破”。
老师们快活地拍着胡荣华的肩膀惊呼:“小家伙有苗头了。”
随后,老师们又开玩笑:“这一分就像一根棒头,把前面的冰糖葫芦都串起来了。”
胡荣华在日记里写道:“那一天,我感到天空特别高,特别蓝,特别晴朗。”
几个月之后,老师们都感到胡荣华的棋子紧了,分量重了,胜胡荣华不大容易了。稍有疏忽,反而被胡荣华所趁。
时针轻轻一滑,1960年的春天便如期而至。为了迎接全国运动会,上海举行了象棋选拔赛。上海市所有的象棋高手——年龄大小不论,悉数上阵。上海市集训队的队员,当然也都披挂上阵了。比赛分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胡荣华知道这是检验棋力的良机,也是全国运动会之前的试金石。预赛,胡荣华一路过关斩将,顺利出线。决赛阶段,胡荣华和老师何顺安遭遇。经过猜先,胡荣华执红先行。胡荣华知道何老师对开局的研究很深,尤其精于五七炮进三兵。
胡荣华以中炮开局,何顺安应马2过3。在胡荣华走了马二进三后,何顺安没有选择既稳健又有反弹力能攻能守的屏风马,而是剑走偏锋进了一步马8进9布成了单提马。胡荣华对单提马已经是成竹在胸,只见他大旗一挥,右车出动,左马盘河,然后弃三兵发动了全面的进攻。何顺安低估了胡荣华对单提马的研究,面对胡荣华的立体攻势,何顺安一时竟找不到良策。苦苦思索后,回天乏术的何顺安只能签城下之盟。随着何顺安在记录单上确认,一个特大的新闻便从他的签名中爆出:“何顺安从预赛到决赛一盘未输,最后却输给了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小的胡荣华。”
名次出来了:只输了一盘的何顺安名列第一,输一盘和一盘的胡荣华名列第二。
此时的胡荣华,不想成为上海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已经不可能。
谢侠逊、窦国柱等棋界老前辈,都应邀出席了象棋赛的闭幕式。谈起胡荣华,谢侠逊、窦国柱这两位前辈都是赞叹不已:“这样的棋才,从清代到现代,都是独一无二。”
棋手身上的时代烙印
在旧社会,棋手是没有专业的。好一点的是在茶馆店里以棋赌资,大部分棋手都是在地上摆一个象棋摊谋生,包括一代棋王杨官璘。当年,杨官璘在香港也曾经浪迹于酒肆茶馆,也曾现身于马路地摊。
20世纪60年代,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同志发话,棋队里的名棋手不要称教练,应该叫研究员。并且要享受教授待遇。刘棣怀那个时候,工资是163元,等于是三级教授。陈祖德的老师顾水如工资145元。围棋高手王友仁只有104元。王友仁为什么这么低呢?据说,1960年全国围棋个人赛最后一轮,为了确保冠军落户上海,有关领导出面和王友仁打招呼,让他在最后一轮让棋于陈祖德,王友仁也答应了。如果王友仁放给陈祖德,陈祖德就是冠军。王友仁当年的水平,和刘棣怀很接近,只是名气没有刘棣怀那么大。
没料到,赛场上的王友仁突然变卦,赢了陈祖德。那一年,刘棣怀打了第二,陈祖德打了第三,冠军是安徽的王永吉。后来,王友仁的工资就高不上去了。
陈祖德拿冠军只是时间问题,他也不需要他人让棋。后来,获得全国冠军的陈祖德成为中国围棋职业九段棋手。1963年和1965年,陈祖德受先和分先分别战胜日本杉内雅男九段和岩田达明九段,成为第一个在中国击败日本九段棋手的中国人。
1944年出生的陈祖德是上海人,他7岁开始向父亲学棋。一开始的对手是大他一岁的姐姐、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陈祖芬。很快,只喜欢洋娃娃不喜欢围棋的姐姐被他让到让子棋的最大数25子。两个月后,父亲的棋力也不敌儿子。陈祖德的父亲是一所中学的校长,学校中有一个叫周己任的教员,水平比陈父高出一截。于是,周老师就成为陈祖德的第二任围棋老师。
只是和陈祖德下了一盘棋,具有慧眼的周老师就知道了陈祖德的不俗。周老师把陈祖德带到上海的襄阳公园,拜顾水如为师,后又师从刘棣怀。
1897年出生的刘棣怀是中国围棋界一代名宿。刘棣怀13岁入南京北营小学读书,常至夫子庙看围棋对局,后从僧人释可慧学棋。1916年,刘棣怀迁居北京,常常与棋坛名将汪云锋、顾水如等高手切磋。建国后,刘棣怀夺得2次全国冠军。20世纪50年代,曾雄踞中国棋坛之首,与过惕生并称为“南刘北过”。刘棣怀的《围棋中盘战术》《围棋官子常识》等著作,在普及和推广围棋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个时候,上海的有关领导偏爱围棋,政策有倾斜。和围棋选手相比,象棋选手的工资差了不少:何顺安本来定的也是104元,后来只定到92元。92元是当时研究员里面最低的,副研究员最高也是92元。徐天利那个时候就是副研究员,74元。胡荣华算研究生,44元;陈祖德49元。这个时候,徐天利有点不服气,说胡荣华是全国冠军只有44元,而陈祖德只是第3名,反而49元。领导解释说陈祖德是高中生,胡荣华是初中生。
研究生和研究员的职称评定法,比现在称为教练更加科学。这和棋艺的特性有关,如果你是研究员的话,你就是负责研究的,在棋文化研究上你负有责任。如果你是棋手,那就负责出成绩,其他可以百事不管。
那个时候的分工很明确。比如,顾水如是《围棋》月刊编辑室主任,负责传播围棋和围棋文化。刘棣怀是研究室主任,负责围棋的技战术,比赛必须出成绩。
长期以来,上海的象棋水平之所以在全国名列前茅,是因为传承,是靠一代代棋手的积累传承。
上海象棋集训队里,从旧社会(1949年以前)过来的棋手有何顺安、朱剑秋、屠景明三位。由于经历不同,行为方式和新中国以后的棋手相比,有很多的不同之处。由于职业不同,区别也不小。
何顺安的棋艺了得,为人两肋插刀,和他特殊的经历有关。当年,杨官璘与何顺安在大新公司下了10局棋。两人连和9盘。这个时候,前来给何顺安捧场的宁波帮发声音了,小阿四(何顺安)你再下和棋,我们不来捧场了。这样,宁波人何顺安没有退路了,只能背水一战!
本来,是以10盘和棋结束的。因为考虑到前来捧场的宁波帮,讲义气的何顺安只能放手一搏。最后一盘,后走的何顺安硬拼,犯了兵家大忌——结果当然输掉了。但凡有点棋理常识者都知道,势均立敌的双方,想和棋的话,是输不掉的。但如果一定要硬拼,往往是事与愿违。
何顺安下和棋比较多。说何顺安棋风稳健有余,锋锐不足,这是指他后半盘的表现。这可能是由于身体虚弱,不耐久战之故。据屠景明先生介绍,何顺安早年的棋风,是骁勇善战相当剽悍的。屠景明是一位医生。医生这个职业,在解放前也算是高档的。弃医从棋后,屠景明的成就很大,著书颇丰,著有《象棋词典》(修订本杨柏伟参与)、《梅花新编》、《橘梅新编》、《象棋实用残局》、《棋海拾贝》、《“五羊杯”棋王争雄谱》等专著,还培养出了葛维蒲、任观松等上海棋手。
朱剑秋年轻时当过教师,除了满腹经纶,文笔也很好。朱剑秋属于攻击型棋手,善于在对局中弃子争先,风格独特。朱剑秋的棋风和他为人处世的风格反差极大。生活中的朱剑秋为人谦和,极有涵养,他为人处世的信条是“君子不争一日之长短”。
朱剑秋早年就享誉棋坛,和七省棋王周德裕、丝绵老虎窦国柱并称“扬州三剑客”。20世纪50年代,曾参与组建了一支上海象棋表演队,邀请各地高手前来上海进行象棋表演,为上海和长三角地区象棋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何顺安、朱剑秋、徐大庆都在表演队里,徐大庆是表演队的队长。大世界里的一个小剧场,是徐大庆包下来的。徐大庆是上海名手,曾获上海市第7名。说到上海象棋表演队,又提到了徐大庆,那么,就必须说说大兴公司和董文渊。早期的大兴公司是董文渊包下来的。在中国近代象棋史上,有“双枪将”之誉的董文渊,是继周德裕之后的棋坛风云人物。然而,董文渊的人品和棋品遭到人们的非议。董文渊长期称雄于上海和香港,20世纪50年代,还作为中国围棋队的成员迎战过日本棋手。董文渊1919年生于杭州,自幼好弈无师自通。1936年,17岁的董文渊夺得杭州市冠军。1937年,董文渊获得“四省棋王”的美誉。解放初期,上海棋坛有许多象棋擂台,董文渊作为“华东三虎”之首,曾红极一时。董文渊的收入可观,但他不事经营,任意挥霍。董文渊1962年代表浙江参加全国围棋比赛夺得第4名。然而就在这次比赛上,董文渊故技重演,因棋品问题被浙江省体委点名批评,且从此弃用。如是,董文渊开始衣食无着,靠弈棋赌资度日。
【温馨提示】如果文章内容有帮助到您,别忘动动小手指分享给好友哦!
相关文章
-
象棋美女唐丹和谁结婚了(唐丹这位象棋美女与谁共筑棋盘人生)
大家知道象棋界唯一的特级大师夫妻是谁吗?很多人可能第一想到的是吕钦、许银川等大佬。实际是另一对来自广东的情侣,他们就是许国义、陈丽淳。本篇的主人公女子棋后陈丽淳,一直有唐丹克星之称。在陈丽淳还没有夺得全国冠军之前,对上唐丹就特别来劲,86年出生的她,多次在唐丹的手下,拿下各种胜利。印象最深的有一次,陈丽淳马炮卒竟然击败了唐丹的马炮双兵,也是厉害了。
-
美女说下象棋啥意思怎么回答
这个故事有个梗的哦,昨天一朋友带他女票去骑马,没骑多久,他女票就把马放走了,他一脸不解的问她:“怎么啦?”女票说:“你会下象棋嘛?”朋友答:“会啊?怎么了?”最后女票甩头回家了,到现在都没理他。你会下象棋吗?说实话普通人哪里能想到这有什么内涵意思啊,但是这个单独问出来了,安族小编掐指一算,自然是不一般的,那么女生问你会下象棋吗什么意思?
-
象棋洪智公开承认的老师
洪智在直播中说过,他7岁开始学下棋,和哥哥都是受到父亲的影响而学棋,启蒙老师是父亲洪峰。年少时,杀遍武汉棋摊,在业余棋坛中成长起来。洪智,中国象棋男子特级大师,雅号 洪天王、乱战天王,全国象棋个人赛冠军。洪智的棋风泼辣刚猛,喜好攻杀,具有中局功力强大,尤其擅长搏杀。至于柳大华老师,洪智明确否认是其老师,当时在湖北队的时候,洪智已经成名,并未得到特别指导。
销魂飞刀 2024-09-24 阅读 4391
-
老梁说象棋名家各自特点(老梁揭秘,象棋名家们独特的棋艺风格,你了解多少)
洪智胡荣华蒋川刘锦祺(左)霍文会(右)这位就是柳大华 当年的象棋五冠军广东名将吕钦孙勇证陶汉明等级分第一的王天一谢靖徐天红许银川特大张强特大张强许银川赵鑫鑫特大郑惟桐庄玉庭也许大家没见过这位,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位就是《棋艺》杂志编辑部主编张志强老师。《棋艺杂志》是梁宏达老梁创办的。经过几经发展,现在已经风风火火。
-
象棋开局必胜的15种走法棋谱
开局第一步,就奠定了象棋全局的走法思路,因此,我们通常以走的第一步棋命名象棋的布局阵名。最常用的象棋开局阵法有以下几种:第一步进三兵或者七兵,称为仙人指路,由于早晚都要进三、七兵,所以起手进兵有试探的意图,先看对方出招,再用相应的克制招数进行布局,因此,用仙人指路的人一般都是高手,可以后发制人。试探式走法多在高手中使用,如悟此道,棋力定能上一个台阶,此是后话,关注莫愁象棋以后会进行讲解。